找到相关内容483篇,用时3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保唐无住的禅学思想探究

    南传系的重视 无住禅师将无相“三句言教”(无忆、无、莫忘)改“忘”为“妄”,引《法句经》云:“若精进心,是妄非...自然增明,罪业自然断除,功行自然增进。既了诸相非相,自然无修之修。烦恼尽时,生死即绝,生灭灭已,寂照现前,应用无穷。名之为佛。[29]   从整体来说,这种无法门有如拭镜,尘即觉,还是属于渐修的...

    道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5252224.html
  • 皇明名僧辑略

    又且如何?终是蒸砂作饭,纵经尘劫,只名热砂,决不成就。欲求开悟,须是大参情,参究“一归何处?”参,参中,一挨一拶,一拶一挨,无缝无罅,无空无缺。因其参情绵密,日用之中,自然行不知行,住不知...真实究竟处,方是放参之日也。故先哲所谓‘一万年’,岂虚语哉!”遂举起拂子召众云:“还知这九十日内参究的消息落处么?不见世尊道:‘居一切时,不妄念。于诸妄心,亦不息灭。住妄想境,不加了知。于无了知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0452619.html
  • 《法华经》与禅宗思想

    家中舍父,衣内忘珠。”《五灯》卷18《希明》 4动心、拟议寻思是舍父逃走。“拟不拟,个个无衤军长者子。” 《碧岩录》第50则 为了使流浪者回到精神家园,禅宗使用了种种方便施设。...卷8《休复》、卷19《清远》,《古尊宿》卷6《睦州》。   禅宗汲取《法华经》精髓并进行创造性转化,典型的例子是慧能对法达的开示。法达禅师七岁出家,诵《法华经》,进具之后,礼拜六祖,自恃“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1752652.html
  • 云门宗禅诗研究

    灯光照彻万象,物来斯应,影去不留。只有对境无心,方可摆脱六根的粘滞性,从而使性水澄明,得到自性的明珠。一旦心动,澄明心湖掀起滔天巨浪,就不能进行审美观照。心如娴渊静水,即可产生水月相忘式的观照。在此...ldquo;去却担凳,截流相见”,〔50〕回归于不容情尘意垢的前语言境域。由截断众流,生发出云门宗禅诗的一系列美感特质。   1.把断牢关   僧问云门“不&...

    吴言生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63253512.html
  • 佛教与禅宗

    性质本来就是清净和宁静的,那么只要去除各种杂染,制止动心,心就会由动再转为静,回复本来具有的圆满的智慧,也就是觉悟。   在《坛经》中,慧能提出了“般若行”,突出强调通过顿悟的方法直接进入...,“一悟即至佛地”。   由此,在修行方法上,慧能反对传统的坐禅,认为:“外于一切境界上为坐,见本性不乱为禅”、“外离相曰禅,内不乱曰定”,主张“无为宗,无相为体,无住为本”。“无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74053565.html
  • 心识与轮回

    ”《大智度论》卷十二说:“眼识知色,色生灭,相续生,相似灭,然后心中有法(概念)生,名为。”世间万物,皆处于念念生灭、刹那生灭中,当意识形成知觉时,前一刹那的境相已灭,新的境相相续、相似而生,...发现“涅槃生死等空华”(唐张拙秀才悟道偈语)。佛陀之名为大觉,所觉悟的便是这一真实。这便是佛家所揭破的生死之谜的谜底。   第七节 生死只在一中   依真心现论发挥的中国天台、华严、禅宗等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20453814.html
  • 佛教部分有关"三"的名词简解

    佛身,经是佛语,慧是佛心。定慧等学,寂照双融,理事无碍,在哪里修?在日常生活中,没有离开我们工作,在一个很复杂的工作环境中,你的心不、不动心,不分别、不执着,这就是定。样样清清楚楚,事事明明白白。...状态,常与“禅”相联系,成为含义广泛的“禅定”。生活中不心动,不分别、不执著、不动,这叫正识、正行、正受,叫三昧。华严三昧是指一真法界。华同花,严是庄严。《无量寿经》讲的三昧常寂即:善护口业,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22053831.html
  • 法藏碎金(2)

    一代时教总其大意,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。今此经者,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。别则专就此经复有十义:一大悲悯末法为作津梁故。二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。三激扬生死凡夫令欣厌故。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...境界相。以依能见故,境界妄现,离见则无境界。以有境界缘故,复生六种相。云何为六:一者智相。依于境界,心分别,爱与不爱故。二者相续相。依于智故,生其苦乐,觉心,相应不断故。三者执取相。依于相续,缘念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41253935.html
  • 试论僧肇《般若无知论》的易理思维

    “神会”乃适机应会万物的功用,故能不动心,无虑随缘应会万物,所以能超然独立世外,不被俗务所累。关于此,据王月秀先生研究,以为般若乃分“圣智”与“神智”两方面,是以有“穷幽之鉴”与“应会之用”两类...非有非无,非实非虚”以表述其不可言说性。  (三)相生缘法  夫知与所知,相与而有,相与而无。相与而无,故物莫之有;相与而有,故物莫之无。物莫之无,故为缘之所;物莫之有,故则缘所不能生。缘所不能生,故...

    张晓芬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91054787.html
  • 论唐代美学思想中“悟”观念的形成与体现

    的染污者尘埃。所以神秀的修为实践包括两大环节:“离念”和“净心”。即由于外力染污作用于主体,主体内心出现的动。离念要求主体不,消灭这种反射性的动,恢复本觉。通过离念,当然也包括看净等活动,...成为人们新的关注焦点。更进一步而言,对于利根人来说,人的先验般若智慧是否能够得以敞开全在一之内。有正念、妄念之别,刹那间,正念生,妄念俱灭,则体知真理,直见佛道。《坛经》:“当般若观照,刹那间...

    王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12554940.html